鼎博最的好的app下载入口:通信行业2023年中期策略:聚焦算力主线兼顾中报景气方向

文章来源:鼎博app作者:鼎博app官方版发布时间: 2023-09-19 12:48:26 点击数:

  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2023 年上半年沪深 300 指数跌幅1.17%,上证指数涨幅2.75%,深证成指跌幅 0.81%,通信(申万)指数涨幅44.14%,跑赢大盘,实现超额收益 45.31%,在申万各一级行业中排名第 1 名。

  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以我们构建的通信股票池(163 家公司,不包含三大运营商)为统计基础,近 10 年,通信行业 PE(TTM,整体法,剔除负值)最低达到过 25.9 倍,最高达到过 101.8 倍,中位数 43.9 倍,6 月底PE 估值为44.7倍,已高于中位数水平,较年初明显回升。 通信行业 PB(TTM)最低达到过 2.3 倍,最高达到 9.0 倍,中位数3.7 倍,6月底估值为 3.9 倍,已高于历史中位数水平。

  按照申万一级行业分类,申万通信行业 PE(TTM,整体法)为20 倍,PB(MRQ)为 1.8 倍,位居各细分行业中游水平,但若剔除运营商影响,申万通信行业PE(TTM,整体法)为 41.8 倍,PB(MRQ)为 3.9 倍,估值水平已位于行业前五。

  在我们构建的通信股票池里有 163 家公司(不包含三大运营商),截至2023年6月 30 日,上半年平均涨幅 54.5%。23H1 通信行业各细分板块均普遍上涨,其中,光器件光模块、可视化、专网、企业数字化、工业互联网、IDC、光纤光缆、5G、物联网、运营商与北斗分别上涨 229.6%、56.7%、46.9%、46.4%、46.3%、41.7%、38.3%、38.2%、29.2%、28.0%和 24.5%。6 月单月情况去看,光器件光模块板块领涨,平均涨幅为 27.2%;其他板块方面,专网、5G、光纤光缆、北斗、IDC、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和企业数字化分别上涨 15.6%、8.8%、7.5%、5.8%、5.7%、3.6%、3.5%、2.2%和 1.6%,运营商板块下跌 3.3%。

  从个股表现来看,截至 2023 年 6 月 30 日,上半年涨幅排名前十的为:剑桥科技(459.52%)、中际旭创(446.49%)、天孚通信(324.17%)、新易盛(301.26%)、太辰光(278.35%)、源杰科技(234.65%)、华星创业(205.05%)、华脉科技(174.37%)、有方科技(172.03%)和铭普光磁(149.32%)。

  23H1,从云厂商的投资情况、AI 芯片厂商业绩等多重维度出发,AI 已成为确定的产业趋势,正加速发展。数据中心作为流量的基石,算力的重要载体,核心受益于算力和流量的扩张,近十年行业经历了几轮快速的发展增长,分别受益于移动网络、疫情带来的线上流量增长等;随着 AI 等新应用场景的出现,为行业赋予了新的增长动能,有望带动算力基础设施的新一轮建设升级。

  (1)海外核心 AI 芯片厂商业绩指引乐观,反映 AI 需求旺盛: ① Marvell 预计 AI 相关这类的产品收入实现倍增。Marvell 一季度实现收入13.2亿美元,同比下降 8.7%,其中数据中心、企业网络、运营商、消费者与汽车及工业领域分别实现收入 4.36、3.65、2.90、1.42 和 0.89 亿美元;预计二季度实现收入13.3 亿美元(上下浮动 5%)。Marvell 是全球领先的DPU、交换芯片、PHY芯片、PAM DSP(光模块所需电芯片)等供应商,其 CEO 在业绩说明稿中透露,人工智能已成为 Marvell 的关键增长动力,预计 2023 年 AI 相关芯片收入有望实现至少翻倍(2022 年实现收入 2 亿美元),主要来自于 PAM4 DSP 和400ZR DCI 产品(不含存储)。

  ② 英伟达业绩指引高增,反映 AI 旺盛需求。英伟达Q1 实现盈利收入71.9 亿美元,根据业绩指引,预计 Q2 实现盈利收入为 110 亿美元,正负浮动2%。其中,AI芯片所在数据中心板块实现收入 42.8 亿美元,同比增长14%,环比增长18%,占收比达到 60%。根据英伟达业绩说明会,公司已锁定了数据中心芯片的大幅度增长,计划下半年大幅度的增加供应,AI 芯片需求旺盛。

  (2)海外云厂商关注 AI 投资。从海外云厂商资本开支指引来看,仅亚马逊明确将下调资本开支指引,海外云厂商对于 AI 投入均格外的重视,相关采购有望实现持续增长。

  当前时点,AI 板块发展或面临三大趋势: (1)从海外智算需求到国内智算需求。如前文所述,23H1 海外智算中心需求的前瞻性指标已展现出强劲发展的新趋势,可供应海外市场的算力产业环节率先获得市场关注。展望后续,国内智算中心建设需求明确,政府和互联网厂商均已有规划,后续需求有望逐步释放。例如多地政府出台算力规划、三大运营商加速液冷应用筹备智算中心建设以及互联网厂商多地智算中心建设规划。

  (2)从核心设备向配套设备演进。AI 训练和推理需求持续提升背景下,弹性最大的核心算力基础设施环节,包括服务器、光模块行情已率先演绎,交换机行情已逐步启动。而后续随着智算中心建设逐步落地,配套设施需求将逐步释放,演绎顺序或将体现为服务器->

  光模块->

  交换机->

  温控->

  电池。

  (3)从全面云端 AI 到关注边缘 AI 应用。目前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都以云端为主,远期来看,边缘侧 AI 可以本地进行推理,具备应用必要性,例如缓解网络压力、高可靠性与低时延以及隐私与安全性等。高通认为混合AI 架构是AI 的发展趋势,芯片厂商、软件厂商也都在持续优化大模型端侧运行能力,包括增强芯片算力、对模型进行蒸馏等优化处理以及面向垂直行业推出小模型等。

  AI 算力核心基础设施包括服务器、交换机与光模块。AI 集群的核心基础设施最重要的包含服务器、交换机与光模块。以英伟达 A100 方案为例,一个标准的基本单元SuperPOD 由 140 台 DGX A100 GPU 服务器、HDR InfiniBand 200G 网卡和170台 NVIDIA Quantum QM8790 交换机构建而成,其中交换机速率为200G,每个端口数为 40 个;最新发布 GH200 方案中,针对 256 张超级芯片GPU 互联,采用2层网络结构,其中两层网络均采用 NVLINK SWITCH 来完成搭建,第一层(服务器和第一层交换机)之间使用了 96 台交换机,第二层(Level 2)使用了36 个交换机,每台交换机拥有 32 个端口,每个端口速率为 800G。

  算力核心基础设施直接受益 AI 发展,具备充足需求弹性:基于此,我们大家都认为后续核心的算力与网络基础设施中: (1)A100 架构下,服务器、交换机、光模块的市场弹性分别为60%、19%、28%。基于下游应用呈现规模角度,即按照单 GPT4.0 模型对于服务器需求用量测算。假设 1:单个应用的需求角度看,服务器潜在用量为1.5 万台。假设 2:全球假设国内和海外有潜在 20 家公司可能形成同样类型规模应用。假设 3:网络结构比例按照单个 SuperPOD 方式部署,即服务器:交换机:光模块的用量比例=1:1.2:32.1 假设 4:服务器价格参考英伟达价格,为 20 万美元;交换机结合Mellanox售价,假设为 2.5-3w 美金,光模块根据交换机速率,现在主流为200G,假设单个售价为 250 美金。

  (2)H100 网络架构下,服务器、交换机、光模块市场弹性分别为78%、8%、28%。假设 1:单个应用的需求角度看,服务器潜在用量为7716 台。假设 2:全球假设国内和海外有潜在 20 家公司可能形成同样类型规模应用。假设 3:网络结构比例按照单个 SuperPOD 方式部署,服务器:交换机:400G光模块:800G 光模块用量比例=1:0.375:8:12。 假设 4:服务器价格参考性能提升的幅度,假设提升为50 万美元;交换机假设单价较 200G 时期提升 2.5 倍,对应为 5w 美金,光模块假设400G 光模块单个售价为400 美金,800G 光模块售价为 1000 美金。

  光模块确定性受益 AI 发展。AI 方案下,训练集群对网络通信能力有一定的要求迅速提升,英伟达方案下,网络带宽从传统的 25G/100G 快速提升至端到端200G/400G/800G,加快高速率光模块需求释放。 国产厂商全球竞争力领先。根据 LightCounting 数据,2022 年,全球前十大光模块厂商中,中国厂商上榜七家,其中中际旭创与 Coherent 并列全球第一,旭创科技、Coherent、思科、华为四家厂商占据全球光模块市场占有率超过50%。国产光模块厂商竞争力出众,可直接供应北美大客户。

  AI 服务器是算力的直接载体,GPU 占比有望提升,需求旺盛。预测2023年AI服务器(包含搭载 GPU、FPGA、ASIC 等)出货量近 120 万台,同比增长38.4%,占整体服务器出货量近 9%,至 2026 年将占 15%;2022-2026 年AI 服务器出货量年复合成长率至 29%。

  AI 集群网络架构采用无阻塞网络,网络结构向低延时高速率演进。区分于传统数据中,AI 集群使用无阻塞网络,例如英伟达采用 Fat tree 的网络拓扑架构。同时,AI 模型作为高性能计算业务,强调低时延高速率,Infiniband(IB)网络成为承载高性能计算的选择。

  产品持续迭代更新,适配 AI 需求。以太网交换机方面,华为、新华三先后推出800G 交换机产品,适配 AI 建设需求;英伟达 IB、NVSwitch 等持续迭代,支持更高网络速率。

  AI 驱动外,国内运营商等招标落地,加速需求释放。中国移动发布2023-2024年数据中心交换机集采,本次集采合计采购交换机 30660 台,对比2022-2023年移动集采规模接近翻倍。其中,主要增加的类别为特定场景交换机,2023-2024年集采中特定场景高性能和特定场景低性能分别集采交换机7590 和7740 台。

  一季度国内交换机市场同比增长 2%。根据 IDC 数据,2023 年第一季度,全球交换机市场同比增长 30%,市场规模达 104.2 亿美元;国内市场方面,以人民币计价,2023 年一季度国内交换机市场增长 2%,市场规模达70 亿美元。

  随着 AI、ChatGPT 等大模型场景的发展,未来我国智算中心的占比有望逐步提升。智算中心是服务于人工智能的数据计算中心,以GPU 等AI 训练芯片为主,为AI 计算提供更大的计算规模和更快的计算速度,以提升单位时间单位能耗下的运算能力及质量为核心诉求。目前国内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智算中心不下20座,已有超过 30 个城市正在建设或提出智算中心规划。

  智算中心机柜功率明显提升,推动机柜单价提升。GPU 芯片算力和功耗较CPU显著提升,例如通常在数据中心使用的 CPU 功耗平均在100-300W/片,而以英伟达AI GPU 芯片为例,平均功耗能够达到 400-700W,按照目前主流使用的GPU加速计算服务器(内含 8 个加速卡),单台服务器功耗能够达到3-6KW,功率明显提升,也有望推动机柜单价提升。

  液冷技术有望成为智算中心主流。液冷散热器通过液体流动与散热器内部表面摩擦带走大量的热量而起到散热作用,与一般的风冷散热器相比,液冷能够大幅度提高降温效果,主要分类有冷板式与热管式(间接液冷)以及喷雾式、喷淋式、浸没式(直接液冷)。由于智算中心机柜功率明显提升,液冷应用有望加速。而目前国内高密度的云数据中心以及智算中心主要以冷板式液冷为主,超算中心主要以浸没式液冷为主。考虑到对服务器改变形态的大小以及综合成本等,在服务器热力密度为 15-20KW 阶段,冷板式液冷由于对服务器的形态变化比较小、冷却液环节占比较低、环保等方面有望优先采用。

  运营商加速液冷应用。三大运营商联合发布《电信运营商液冷技术白皮书》,加速液冷应用。根据白皮书指引,三大运营商新建数据中心项目的液冷渗透率需在2024 年达到 10%,2025 年达到 50%,经我们测算,在该指引下2025 年液冷市场空间将达到 63 亿元,远超风冷市场空间 15.6 亿元: 白皮书指引:三大运营商新建数据中心液冷渗透率2024 年达到10%、2025年达到 50%; 关键假设 1:假设三大运营商 IDC 机柜 23-25 年增速分别为5%、8%、10%; 关键假设 2:假设液冷单机柜功率为 8-10KW,单机柜造价为0.8-1 万元/KW; 关键假设 3:假设风冷单机柜平均功率为 4KW,单机柜造价为0.5 万元/KW。

  根据赛迪顾问的数据,以液冷数据中心对传统市场进行替换作为市场规模测算基础,结合华为、阿里巴巴和中科曙光对液冷数据中心的替换率调查,预计2025年我国液冷数据中心的市场规模将破 1200 亿元,2021-2025 年均复合增速25%。(此处口径为液冷对应的数据中心规模),冷板式及浸没式液冷占比分别达到59%/41%,AI 应用加速发展下,数据中心液冷产业渗透速度有望进一步加快增长。

  超算/智算数据中心中高压直流备电比例有望逐步提升。传统的数据中心交流供电体系,采用 AC/DC,DC/AC 逆变的双变换,在变化过程中,会增加能量损耗降低系统供电效率,而直流供电能够降低损耗过程中的电能损耗,提升系统效率、方便系统快速扩容、提升系统稳定性和可维护性。智算/超算数据中心相较于传统的数据中心,考虑到机柜功率密度和算力等级的大幅度的提高,预计采用高压直流供电的模式占比会促进提升。 数据中心电力设备作为核心发动机,主要包括:1)配变电系统(包含10~20KV配电柜、变压器、);2)备用电源系统:柴油发电机组;3)UPS 电源系统:(交流 UPS、直流 UPS、输入/输出配电柜、蓄电池组)。传统数据中心建设中,柴油发电机组、电力用户站、UPS 设备分别占到总成本的23%、20%、18%。

  混合 AI 架构是指边缘侧设备与云端协同工作,有助于推动AI 大模型规模应用。混合 AI 架构有助于增强 AI 使用体验以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在云端为计算主体的情况下,通过将部分计算推理任务交由边缘侧进行,有助于降低应用时延、提高使用体验,有助于推动 AI 大模型规模应用。

  边缘智能具有三大核心应用场景:(1)边缘智能有助于缓解网络堵塞,降低运营和应用成本,也是能源更优的方案。完全依靠云端部署和应用AI 成本相对高昂,也对网络有较高要求,例如采用大语言模型改善搜索体验,采用1750 亿参数GPT模型情况下,据高通,单次查询成本预估将增加 10 倍。而将部分AI 处理从云端卸载至端侧计算,尤其是利用已经部署的手机、PC(例如英伟达已支持桌面版RTXGPU 优化的生成式 AI 模型),成本上将大幅节约,也有助于降低云厂商的能源消耗。 (2)高可靠性与低时延优势。云端连接在访问拥挤时将产生高延迟,甚至会被拒绝服务,通过将计算负载迁移到边侧进行,可靠性和低时延优势将显现,在部分高安全性场景具有刚需,例如自动驾驶。 (3)隐私和安全。AI 数据安全是后续监管的重中之重,不同于访问云端的数据交互,端侧计算的数据具有更强的私密性和安全保障。

  芯片厂商,尤其是高通,正加大边缘算力布局。高通通过对AI 引擎和AI软件栈的更新,增强 Transformer 等大模型模型的推理速度,已实现在端侧的独立运行——今年 2月高通在 MWC 巴塞罗那演示了 Stabe Diffusion在手机上实现AI绘图。后续芯片算力的提升以及面向 AI 大模型应用的优化将成为边缘AI 应用的关键。

  软件和算法厂商也在优化和压缩 AI 大模型,以支持边缘部署。软件和算法厂商通过量化、蒸馏等方式缩减 AI 模型以支持端侧高效运行。例如谷歌PaLM2包含了 4 个不同参数的模型,其中,最轻量版本 Gecko 可以在手机上运行,每秒可以处理 20 个 token,大约每秒 16 或 17 个单词,在大语言模型的小型化取得重要进步。随着算法优化,据高通数据,目前 10-100 亿参数的大模型已初步开始具备端侧部署能力,可用于 NLP、图形理解等工作。

  具身智能(Embodied AI)是能够理解、推理并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智能系统。非具身智能(Internet AI 或 Disembodied AI)是从互联网收集到的图像、视频或文本数据集中学习,这些数据集往往制作精良,其与真实世界脱节、难以泛化和迁移。而具身智能(Embodied AI)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从视觉、语言和推理到一个人工具象(Artificial Embodiment)。因此,具身智能是一个具有支持感觉和运动的物理身体,可以进行主动式感知,也可以执行物理任务,没有非具身智能的诸多局限性的智能系统。换言之,一个具身智能机器人需要:首先听懂人类语言,之后分解任务、规划子任务,移动中识别物体,与环境交互,最终完成相应任务。

  具身智能的发展得益于多个细分人工智能领域的进步。具身智能涉及到多个细分人工智能科学领域,包括机器人学、神经网络、强化学习、机器视觉、自然语言、认知科学等等。

  具身智能的典型案例是自动驾驶与机器人。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在ITFWorld2023 半导体大会上表示,AI 下一个浪潮将是“具身智能”,典型案例包括机器人技术、自动驾驶汽车等。

  长期来看,物联网需求仍有望受益全球数字化推进与技术迭代升级。从需求角度,物联网仍是长期趋势,各行各业、万事万物的数字化进程仍将持续推动万物互联,连接数将持续提升;从价格角度,虽然目前物联网技术升级的节奏延后但4G向5G 升级后续仍将持续演进,推动价值量提升。

  短期内,物联网需求仍承压,板块公司业绩增速普遍放缓。外部经济环境压力下,物联网板块需求总体仍处于低点,以模组市场为例,据IoT Analytics 数据,23Q1蜂窝模组市场出货量下降 16%,市场规模下降 6%,仍有待需求拐点出现。

  反映到公司业绩上,模组、控制器、芯片等不同产业环节厂商多面临业绩增速放缓或衰退: ① 模组环节增速放缓显著。收入端,模组产业上市公司一季度收入增速普遍放缓,移远通信、美格智能收入同比增长仅个位数,广和通实现50%以上增长主要系并表锐凌无线因素。受制于增速放缓与投入加大,利润端压力同样凸显,除广和通外,23Q1 移远通信及美格智能都出现利润下滑。 ② 智能控制器环节弱复苏。宏观经济波动等外部环境因素导致智能控制器主要下游应用领域如家电、工具板块需求在 2022 年持续承压,从一季度来看,工具侧库存出清情况已相对明朗,家电侧需求修复仍需一定时间。③ 上游 AIoT 芯片环节仍普遍受制于需求偏弱与渠道去库存。AIoT 处理器芯片公司瑞芯微、全志科技等收入、利润均表现出下滑态势,尤其是收入侧的大幅放缓放大了费用率水平,导致盈利压力攀升,净利率快速降低。MCU 企业中颖电子收入亦下滑 13%、利润下滑 52%,整体 AIoT 芯片各环节出现明显衰退。

  物联网厂商深度参与边缘 AI 与具身智能发展。(1)智能模组以SoC 为基础,高度集成化,是边缘 AI 算力的重要载体,例如美格智能已推出基于高通QCS8550芯片的智能模组。(2)具身智能多模态感知与任务执行依赖边缘智能与通信能力,如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算力核心是 Dojo D1 芯片;自动驾驶汽车内部使用高速以太网作为信号传输,对外也普遍采用 5G 等高速无线通信能力;部分物联网产业公司也布局有电机等产品。

  三大运营商收入增速表现稳健。据公司公告,2023 年一季度,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分别实现营业收入 2607 亿元(+10.3%)、1298 亿元(+9.4%)和972亿元(+9.2%),延续良好增长态势。

  根据工信部数据,2023 年 1-5 月,我国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7125 亿元,同比增长 6.8%,其中新兴业务共完成业务收入 1519 亿元,同比增长20.2%,在电信业务收入中占比为 21.3%,拉动电信业务收入增长 3.8 个百分点。

  细分业务来看,创新业务增长动能仍强劲: ① 移动业务方面,5G 套餐用户数仍持续增长。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3年5月,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移动电线G 移动电线 亿户,占移动电线%。受益于此,三大运营商移动业务总体实现稳健增长——中国移动 23 年5 月移动用户数达9.83亿户,其中 5G 套餐用户数 7.07 亿户,23Q1 移动 ARPU 达47.9 元(同比+0.8%);中国电信 23Q1 移动通信服务收入 505.9 亿元(同比+3.2%),截至5 月,2.91亿户,渗透率达到 72.5%;中国联通截至 2023 年 5 月5G 套餐用户达2.3 亿户,23Q1移动业务收入达 438.2 亿元(同比+4.4%),移动用户ARPU 值达44.9 元。

  ② 宽带业务方面,千兆宽带用户规模持续扩大。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3年5月,全国 1000Mbps 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1.21 亿户,占总用户数的 19,8%,比上年末净增 2955 万户。受益于此,23Q1 中国移动家庭宽带用户数达 2.51 亿户,季度净增 700 万户,家庭客户综合ARPU 为人民币39.2 元(同比+3.5%);中国电信家宽业务营收 311.4 亿元(同比+5.0%),其中智慧家庭收入同比增长 15.9%,拉动宽带综合 ARPU 达到人民币 47.5 元(同比+0.8 元);中国联通固网宽带收入达 118.6 亿元(同比+3.1%)。

  ③ 创新业务带动整体增长。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 23 年5 月,新兴业务实现收入1519 亿元,同比增长 20.2%,其中云计算和大数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6.6%和47.3%,物联网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25.1%。

  2022 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据《2023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 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5007亿元人民币,较 2021 年增长 6.76%。其中,包括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同比增长 5.05%,达到 1527 亿元人民币,在总体产值中占比为30.50%。由卫星导航应用和服务所衍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同比增长7.54%,达到3480亿元人民币,在总体产值中占比达到 69.50%。

  其中,高精度领域维持较快增长趋势。据白皮书,2022 年高精度相关产品销售收入达到 182.8 亿元,近 5 年 CAGR 约 29%。2022 年国内市场各类高精度应用终端(含测量型接收机)总销量超过 200 万台/套,其中应用国产高精度芯片或模块的终端已超过 80%左右。

  从具体行业应用角度来说: (1)形变监测领域,国内 17 个省份超过 22000 处地灾隐患点安装了低价格、低能耗的北斗滑坡预警仪,实现“人防﹢技防”,提升灾害预警能力;“北斗+安全智能监测预警云平台”已在全国 2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交通、水利、地质灾害、住建、应急、能源、矿山、环境等行业或领域的600 多个结构物上成功应用,布设监测点 8000 多个,完成了 600 次安全预警。(2)农机无人驾驶领域,农业领域已在农机自动驾驶、农机远程监测、渔船等方面累计推广应用各类北斗终端近 160 万台/套; (3)特殊应用领域,截至 2022 年四季度,公安行业已在信息采集、移动警务、通信保障和指挥调度等方面累计推广应用各类北斗终端超过450 万台/套;在森林草原防火、林业巡查、林政执法、有害生物调查、水文监测等领域已累计推广各类北斗终端接近 11 万台/套。

  (4)车载组合导航产品加速应用。卫惯组合导航系统日益成为主机厂高阶自动驾驶汽车的标配产品,相关厂商定点数量持续增多,例如华测导航在乘用车领域已被指定为比亚迪、吉利路特斯、哪吒、红旗、长城等车厂的定点供应商;近期发布的小鹏 G6 标配亚米级高精定位单元。

  卫星导航定位应用市场空间广阔。根据天宝投资者日资料,建筑与基建、地理、交通运输以及资源与公共事业四大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空间超过600 亿元,相关领域的渗透率多在 50%以下,市场空降广阔。

  天宝等全球龙头定位欧美地区的中高端市场。天宝、徕卡等海外卫星导航定位应用龙头主要目标市场为欧美地区,尤其是中高端应用领域。2022 年,天宝来自北美和欧洲的收入占比分别是 53%和 28%。仅从产品维度,天宝硬件类产品销售收入超过 20 亿美元,欧美成熟市场彰显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的广阔市场空间。

  国内厂商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建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国内北斗企业凭借高性价比产品优势,有望在海外市场进一步打开成长天花板。以华测导航为例,公司近期持续开拓海外市场,2022 年全年实现收入4.9亿元,同比增长 54.6%。

  我国率先将 6GHz 频段划分用于 5G/6G 系统。工信部近期发布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在本次《划分规定》修订中,工业和信息化部率先在全球将 6425-7125MHz 全部或部分频段划分用于 IMT 系统。ITU 通过 6G 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无独有偶,国际电信联盟(ITU)无线D 工作组(ITU-R WP5D)第 44 次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如期完成了《IMT面向 2030 及未来发展的框架和总体目标建议书》。

  卫星通信是规模最大的卫星类型与应用。卫星最主要的应用包括导航、遥感和通信,而从在轨卫星数量、产值等多个维度,卫星通信目前是卫星产业链中贡献最大的应用,据 SIA 数据,2021 年全球在轨卫星数量4852 颗,其中商业和非盈利通信卫星及军民用通信卫星占比达到 65%。从产值来看,据SIA 数据,包括卫星电视直播等卫星通信引用占据全球卫星服务业务的主要收入。

  从招标角度,星网已于去年发布 01/02 星中标公告。星网近期已完成首批卫星的规模集采,共包括两种型号通信卫星。根据中标公告,通信卫星01 中标结果:第一中标人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第二中标人为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联合体;通信卫星02 中标结果:第一中标人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第二中标人为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第三中标人银河航天(西安)科技有限公司。

  在完成首次招标后,考虑到频谱与轨道资源具有稀缺性,以及ITU 针对NGSO星座的发射里程碑要求,预期我国后续星网招标将加速推进。空间轨道和频段作为能够满足通信卫星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已成为低轨卫星发展必备的战略资源。而低轨频谱及轨道空间具有“先占先得”的特征,推动我国低轨卫星建设加速。同时根据 ITU 申报资料,我国低轨卫星星座计划合计组网规模约1.3 万颗卫星(包括 GW-2 和 GW-A59)。由于组网规模庞大,首次招标卫星后,我国卫星组网的建设计划将进入加速期:

  频率方面,先申请者享有优先使用地位,申报时间越早,协调优先级越高。卫星频率的使用需要向国际电信联盟(ITU)进行申报,通常需经历提前公布阶段(A 阶段)、协调阶段(C 阶段)和通知阶段(N 阶段)。频率申报和协调的基本规则是先申报者有优先的使用地位,后申报者需要证明自己对频率的使用不影响先申报者、并获得先申报使用该频率用户的同意。

  轨道位置同样具有排他性和稀缺性。一方面,在卫星网络资料申报也需要提交相关轨道信息,包括卫星的轨道参数、每个轨道上卫星的数量、卫星间的相位关系等。另一方面,由于为了保证卫星运行的安全,卫星在空间运行需要安全距离间隔,因此近地轨道可容纳的卫星数量本身是有限的,根据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八院)产业发展部副部长陈昌,地球近地轨道只能容纳约6 万颗卫星。因此,先行发射的卫星能够占据更理想的轨道平面,同样具有“先占先得”的属性。

  发射里程碑要求:ITU 对申报后建设时间也有硬性规定——运营商向国际电信联盟申请一个低轨星座和通信频段后需在 7 年内发射一颗卫星并正常运行90 天,然后在两年内发射卫星总量的 10%,5 年内发射50%,7 年后将申请的卫星数量全部发射完毕。

  从发射能力角度,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建设再提速。5 月,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项目 1 号发射工位主体结构已封顶;6 月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项目3 号(固体火箭)发射工位开工奠基仪式在文昌市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举行,项目建设全面启动,计划工期为 180 天。

  随着卫星发射和招标持续推进,卫星制造产业链上游有望率先受益。卫星本体一般可分为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部分,其中,卫星有效载荷用于直接完成特定的航天任务,是卫星发挥实际功能的核心,价值占比将逐步提升。而随着星网招标落地,载荷侧主要零部件的后续招标工作将逐步展开。

  通信卫星载荷主要包括天线系统、转发器系统等,其中相控阵天线成为低轨通信卫星标配。低轨卫星所处轨道低,星地传输距离短,自由空间损耗小,要求天线具备较大扫描角;且大规模星座建设对发射亦有较高要求。相控阵天线低轨应用优势显著,具有宽扫描角、低轮廓、低功耗、重量轻,可实现灵活的多波束、波束调整重构,以及波束凝视、等通量覆盖等优点,有望成为低轨通信卫星标配。

  相控阵天线价值量较大,而 T/R 芯片及组件是相控阵系统核心,确定性强。T/R组件负责信号的发射和接收并控制信号的幅度和相位,从而完成波束赋形和波束扫描。而有源相控阵天线系统约占相控阵雷达成本的70-80%,而T/R 组件占天线%,核心受益于低轨卫星建设加速。

  预计 2025 年低轨卫星 T/R 组件市场规模将超 40 亿元。我国规划卫星发射卫星数量 15377 枚,预计将在 2035 年完成;目前我国卫星成本约每公斤20 万元,卫星发射成本将逐步降低;随着发射成本的逐渐优化以及星载功能逐步提升,单颗卫星重量将逐步提升,当前阶段假设为 500kg;卫星平台预计占卫星总成本的1/3。基于此,假设 T/R 组件占通信载荷成本的 45%,对应2025 年国内低轨卫星T/R组件市场规模超 40 亿元。

  工业互联网推动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持续受政策支持。多项“十四五”规划及相关政策文件持续聚焦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应用发展,例如《“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提出打造全面互联的工业互联网;《“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目标至 2025 年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各领域加速渗透等。

  首张 5G 专网频谱的发放,有望推动“5G+工业互联网”应用扬帆起航。工信部已给中国上海商飞发放了第一张企业 5G 专网的频率许可,5925~6125MHz和24.75~25.15GHz 为工业无线专用的频段。此次,工信部为中国上海商飞发放第一张企业 5G 专网的频率许可,是我国 5G 专网建设中一次重要尝试。5G 专网频段授权给企业后,三种运营模式助力 5G 应用扬帆起航: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切片方式使用公众通信网;运营商向企业出租专用基站和下沉到企业的UPF,核心网控制面在运营商,但基于 IPv6 的 UPF 分流,可保证企业敏感数据不在公众网落地;大企业可申请专用频率自建 5G 专网,可实现灵活按需分配TDD 上下行时隙,该专网仍可交由运营商代维。

  工业互联网应用加速推广,产业景气度高。从工信部组织的5G 应用绽放杯大赛来看,2018 年第一届“绽放杯”大赛中 75%以上的参赛项目都处于“原型设计”的初级阶段,而到 2021 年第四届时,15%项目已实现“解决方案可复制”,其中工业制造领域 5G 应用的占比较高。“5G+工业互联网”已开启成熟应用阶段,具备规模商业价值,专网频谱发布将进一步加速规模应用过程——据工信部数据,全国“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过 4000 个,面向原材料、装备、电子等制造业各行业及采矿、港口、电力等重点行业领域加速推广,推动产业高景气。

  基于此,工业通信设备有望迎来新一轮部署周期。我国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数据地图》报告,2020 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为14.67%,不同地区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发展水平不均衡,东南沿海区域领跑其他省市。设备上云方面,工业设备上云率总体为 13.1%;业务上云方面,企业业务上云普及率为36.46%。边缘能力方面,仅有 9.30%的企业开展边云协同建设,亟需逐步提升企业边缘端处理能力和边云协同水平。而基于政策指引来看,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有望进一步加速——根据相关“十四五”规划,至 2025 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将达45%,工业设备上云率达到 30%。工业互联网加速发展下,商用和工业通信设备商、以及终端模组厂商在网络中均扮演重要角色,有望迎来新一轮部署周期。

  受益于行业景气度,工业互联网公司表现出较好的成长性。如三旺通信23Q1公司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7170.8 万元,同比增长 31.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162.9 万元,同比增长 36.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848.1 万元,同比增长 40.5%。映翰通 2023 年Q1 公司实现盈利收入9430.4万元,同比增长 53.8%;归母净利润 932.7 万元,同比增长374.6%;扣非净利润782.64万元,同比增长 1061.1%。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